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CPU

Core i7(中文:酷睿 i7,核心代號:Bloomfield)處理器是英特爾於2008年推出的64位元四核心CPU,沿用x86-64指令集,並以Intel Nehalem微架構為基礎[1],取代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Nehalem曾經是Pentium 4 10 GHz版本的代號[2]。Core i7的名稱並沒有特別的含義,Intel表示取i7此名的原因只是聽起來悅耳,'i'和'7'都沒有特別的意思,更不是指第7代產品。而Core就是延續上一代Core處理器的成功[3],有些人會以「愛妻」暱稱之。官方的正式推出日期是2008年11月17日。早在11月3日,官方己公佈相關產品的售價,網上評測亦陸續被解封。
Core i7處理器系列將不會再使用Duo或者Quad等字樣來辨別核心數量。最高階的Core i7處理器配合的晶片組是Intel X58。Core i7處理器的目標是提升高性能計算和虛擬化性能。所以在電腦遊戲方面,它的效能提升幅度有限[4]。另外,在64位元模式下可以啟動宏融合模式,上一代的Core處理器只支援32位元模式下的宏融合。該技術可合併某些X86指令成單一指令,加快計算周期。
Core i7預計於2010年發表32奈米製程的產品,Intel表示,代號Gulftown的i7將擁有六個實體核心,同樣支援超執行緒技術,並向下支援現今的X58晶片。

支援超執行緒的技術,令到四核心的處理器,有總共8個執行緒(2010年推出的Core i7 980X 6核心系列將有12個執行緒)


記憶體控制器會內建於CPU中,支援三通道DDR3 SDRAM[7]


支援Turbo Mode(後更名為Dynamic Speed[8])技術,倘若有程式使用較多的處理器負載,處理器的頻率可以按步驟提升,此外,可以自動往上提升倍頻[9]該功能不需要作業系統的支援,完全由硬體監控[10]


支援Power Gates技術,核心閒置的時候可被關閉。對比上一代的Core 2 Duo,Core i7的核心電阻可以被關閉,電流可以完全不通過核心。各個處理器核心可運作於不同的頻率和電壓[11]


Turbo Mode及Power Gates功能都是由一個單元提供,佔去大約一百萬個電晶體[12]


放棄了傳統的FSB,使用了新的'Quick Path Interconnect',與AMD的HyperTransport相似。相比FSB,每一個處理器都可以有獨立的QPI通道與其他處理器連接,處理器之間不用再共享FSB頻寬,並繞路到北橋才能通訊。此外,QPI是雙向傳輸[13]


指令集方面,SSE4的版本會提升為SSE 4.2,後者新增了7條指令[14]


處理器採用模組化設計[15]。例如核心、記憶體控制器、以至輸入輸出介面控制器,都能夠以不同的數量配搭。這樣做可以使到產品更容易針對不同市場,而每一個模組都可以有獨立的電壓,令到處理器更省電


L2快取亦有所減少,每一個核心獨立256KB,但擁有較低讀取延遲值。加入L3快取,每一個處理器共享8MB


處理器核心的電壓與系統記憶體同步。目前,官方會支援DDR3-800和DDR3-1066規格。對於DDR3-1333,由於處理器只可以接受較低的電壓水平(限制在1.65V或以下),高速的記憶體意味著需要較高的電壓,所以此規格的官方支援仍然存在疑問[16]。第二批X58晶片組主機版將可以實現電壓異步,方便用家超頻[17]。另外,原先只有XE版本處理器可以調整記憶體頻率。後Intel修改為所有上市的Core i7處理器,均可以修改記憶體和QPI的頻率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Core_i7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六個人

Bill Gates:1955年10月28日,比爾·蓋茲出生於美國西海岸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的一個家庭,父親威廉·亨利·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Sr.)是當地的著名律師,他過世的母親瑪麗·蓋茲(Mary Gates)是學校的教師,他和兩個姐姐一塊長大。曾就讀於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Lakeside School),在湖濱中學蓋茲認識了比他高兩個年級的保羅·艾倫[4],比爾·蓋茲是一名出色的學生,在他13歲時候就開始了計算機編程[5],而且以極端個人主義聞名;根據他的一名高中同學的回憶,比爾·蓋茲曾斷言自己會在25歲時成為億萬富翁。在1970年代,還在哈佛大學讀書的蓋茲與夥伴保羅·艾倫一起為Altair 8800電腦設計Altair BASIC解譯器。Altair是第一台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個人電腦,而BASIC語言是一種易用易學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蓋茲與艾倫所開發的BASIC版本就是後來的Microsoft BASIC,也是MS-DOS操作系統的基礎,而後者又是微軟公司早期成功的關鍵。Microsoft Basic後來成了Microsoft QuickBasic,並逐漸演變成為今天依然流行的Visual Basic。


Herman Hollerith:赫爾曼·何樂禮(英語:Herman Hollerith,1860年2月29日-1829年11月17日),生於水牛城,德裔美籍的統計學家。基於打孔卡技術,他發明了打孔卡片製表機(Tabulation Machine),是電腦的前身。
1896年,創辦了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後來成為IBM的前身。


John von Neumann:馮·諾伊曼是Neumann Miksa和Kann Margit的三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小時候外號「Jancsi」的他已經顯出驚人的記憶力:六歲已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閒談,還可以心算八位數除法。年少的他不但對數學很有興趣,亦喜歡閱讀歷史、社會的書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漏地將內容複述出來,而且多年以後仍是如此。1913年,父親買了一個爵位,諾伊曼得到德國名von,成為János von Neumann。
1926年以22歲的年齡獲得了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相繼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的職位,初來美國時,他在紐約對當地居民表演過默記電話簿的驚人記憶力,1931年成為該校終身教授。1933年轉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愛因斯坦等人成為該院最初的四位教授之一,不須上課。這一年,他解決了希爾伯特第5個問題,證明了局部歐幾里得緊群是李群。1937年成為美國公民,1938年獲頒博修獎(Bôcher Memorial Prize),一生結過兩次婚,馮·諾伊曼是個不重視生活細節的人,他在一間房子住上多年,有一次卻心事忡忡的問老婆杯子放在哪裡。1954年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1954年夏天,右肩受傷,手術時發現患有骨癌,治療期間,依然參加每週三次的原子能委員會會議,甚至美國國防部長,陸、海、空三軍參謀長聚集在病房開會。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德里醫院去世。晚年,有學生請教他做事的方法,他說:「簡單」(simple)。1994年被授予美國國家基礎科學獎。


Steve Jobs:史提夫·保羅·賈伯斯(Steve Paul Jobs,1955年2月24日-)是蘋果公司的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及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前Pixar動畫公司的董事長及執行長(Pixar已在2006年被迪士尼收購[2])。賈伯斯還是迪士尼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和最大個人股東[8]。賈伯斯被認為是電腦業界與娛樂業界的標誌性人物,同時人們也把他視作麥金塔電腦、iPod、iTunes商店、iPhone等知名數位產品的締造者[9]。2007年,史提夫·賈伯斯被《財富》雜誌評為了年度最偉大商人[10]。
賈伯斯的生涯極大地影響了矽谷風險創業的傳奇,他將美學至上的設計理念在全世界推廣開來。他對簡約及便利設計的推崇為他贏得了許多忠實追隨者[11]。賈伯斯與沃茲尼亞克共同使個人電腦在70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開來,他也是第一個看到滑鼠的商業潛力的人[12]。賈伯斯在1985年蘋果高層權力鬥爭中離開蘋果並成立了NeXT公司,瞄準專業市場。1997年,蘋果收購NeXT,賈伯斯回到蘋果接任首席執行官。


Thomas Edison: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國發明家、商人,擁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家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生產發明物的人。在美國,愛迪生名下擁有1093項專利,而他在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地的專利數累計超過1500項[1]。1892年創立奇異公司。1908年,愛迪生創立「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一般所知為Edison Trust)」,一家由九個主要電影工作室組成的企業集團。
1900年代初期,愛迪生在佛羅里達州的福梅爾買了一間別墅。汽車巨頭亨利·福特,就住在這間別墅的對面。他也是愛迪生的好朋友。「Edison and Ford Winter Estates」目前開放給大眾參觀。


Albert Einstein: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20世紀著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也是相對論的創立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手機

手機的演進

第一代手機(1G):
是指模擬的行動電話,也就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美國等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大哥大。最先研製出大哥大的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Cooper博士。由於當時的電池容量限制和模擬調製技術需要碩大的天線和集成電路的發展狀況等等制約,這種手機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為可移動算不上便攜。很多人稱呼這種手機為「磚頭」。這種手機有多種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頻分復用方式只能進行語音通信,收訊效果不穩定,且保密性不足,無線頻寬利用不充分。此中手機類似於簡單的無線電雙工電臺,通話是鎖定在一定頻率,所以使用可調頻電
臺就可以竊聽通話。


 

第二代手機(2G):
通常這些手機使用PHS,GSM或者CDMA這些十分成熟的標準,具有穩定的通話質量和合適的待機時間。在第二代中為了適應數據通訊的需求,一些中間標準也在手機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業務的GPRS和上網業務的WAP服務,以及各式各樣的Java程序等。




第二點五代手機(2.5G):
2.5代手機也是現在常用手機,開始有上網的功能,從WAP變成GPRS,從SMS只有文字的簡訊有變成可以有聲音.圖片.錄影跟字的的簡訊,上網的速度變快了,手機由黑白變成彩色,單音變成和弦,可以照相.錄影.傳輸資料連接電腦等。




第三代手機(3G):
用於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的手機也已經研製出來了,但是由於相關網路沒有普及,並未得到廣泛的應用。第三代手機的開始的目標之一是開發一種可以全球通用的無線通訊系統,但是實際最終的結果是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制式,主要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在競爭。這些新的制式都基於CDMA(碼分多址)技術,在頻寬利用和數據通信方面都有進一步發展。